桃花源记阅读题及答案

时间:2024-09-24 11:01:36
桃花源记阅读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题及答案

篇一:桃花源诗阅读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陶渊明《桃花源记》

1.翻译句子

(1)春蚕收长丝 秋熟靡王税.

秋收时,劳动果实归劳动者所有,用不着向官府缴纳赋税.

(2)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

荒草阻隔了与外界的交通,鸡和狗互相鸣叫.

2.这些诗句和《桃花源记》中那些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

“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阡陌交通,鸡犬相同”

3.这些诗句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情境?

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

篇二:桃花源诗阅读题及答案

赏析:

陶渊明写桃花源,用了散文与诗两种文体.《桃花源记》主要是描写渔人出入桃花源的经过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桃花源诗》是以诗人的口吻讲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宁.《桃花源诗》内容丰富,对于我们了解陶渊明描写桃花源的意图和生活理想很有帮助,值得与《桃花源记》参照阅读.

第一段,叙述、说明桃花源中人的来历,跟《桃花源记》中所记“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意思大体相同.但诗中具体列出黄(夏黄公)、绮(绮里季)避秦时乱到高山的实例,来暗示桃花源中人与这些古代贤者志趣一致,或者说,正是那些贤者带他们到桃花源的.

第二段,介绍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情景.先写桃花源里人参加劳动,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相命肆家耕”,是说相互招呼,努力耕作.“秋熟靡王税”,是说到了秋收时,劳动果实归劳动者所有,用不着向官府缴纳赋税,说明没有封建剥削和压迫.接着写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仍然保持着古代的礼仪,衣裳也是古代的式样.孩子们纵情地歌唱,老人们自由自在地游乐.最后写那里的一切都是顺应自然,怡然自得.随着季节的自然变化调节生活和劳作,所以连历法也用不着,更不用竭尽思虑、费心劳神了.

第三段,诗人发表议论和感慨.“奇踪隐五百”,是说从秦到晋,桃花源中人隐居了五百年(概数,实际是约六百年).“一朝敝神界”是说桃花源被渔人发现,泄露了这个神仙般的世界的秘密.“旋复还幽蔽”,是说桃花源刚敞开又立即与外界隔绝,也就是《桃花源记》中所说的“遂迷,不复得路”.人们读到这里,往往会想,既然渔人离开桃花源时已“处处志之”,那么,怎么会再也找不着呢?如果细读《桃花源诗》就会发现诗人对这个问题是已经作了回答的,那就是“淳薄既异源”,意思是说,世俗生活的浅薄与桃花源中民风的淳朴,是格格不入,绝然不同的.试想,如果真在那么一个桃花源,而它又果真给刘子骥他们找到了,那么,它还能独立存在吗?东晋末期,战乱频繁,徭役繁重,人民逃亡.诗人把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写得那么安宁、和谐,这正是对黑暗现实的一种否定.千余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对桃花源的有无进行过探讨.有人说,避乱逃难时,确实有许多人跑到深山野林,穷乡僻壤去过理想的生活.但能不能据此而把这个理想与桃花源等同起来呢?显然不能,因为桃花源中的生活情景是被诗人理想化了的.“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意思是世上的一般人“游方士”是不可能真正理解“尘嚣外”(桃花源)的生活情景的.“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这是诗人抒发自己的感情,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意思是希望能驾起轻风,腾飞而起,去追求那些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们(其中显然包括诗的开头所说的古代贤者和桃花源中人).

据萧统《陶渊明传》记载:“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无弦琴是弹奏不出声音的,拨弄它是为了“寄其意”,描写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虽然超尘脱俗,无法实现,却也正是为了“寄其意”.

从以上简单的分析来看,《桃花源诗》在有些方面确比《桃花源记》写得更为具体、详细.《桃花源记》局限于写渔人的所见所闻,渔人在桃花源逗留时间不长,见闻有限.而《桃花源诗》显得更为灵活自由,也便于诗人直接抒写自己的情怀,因此我们读《桃花源记》不可不读《桃花源诗》.

需要说明的是有人认为《桃花源诗》赞美“古法”,不要“智慧”是一种消极、倒退的表现.这其实是没有真正领会诗人写作的本意.所谓“古法”,虽是一种寄托,表示向往古代社会的淳朴,而并非是要开历史的倒车;所谓“于何劳智慧”实际是对世俗生活中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表示憎恶与否定.正如前人所指出的,陶渊明是一个“有志天下”“欲为为而不能为”的人,他有自己的理想和报负而无法实现,这才是他的思想本质,我们读他的作品,一定要注意把握这一点.

相命肆农耕①,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②。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③。路荒暖交通④,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⑤,衣裳无新制。童孺纵歌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和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注释:①肆:致力。②艺:种植。③靡:没有。④暖:遮蔽。⑤俎豆:祭器。)

10.(2).桑树竹林垂下浓荫,豆谷类随着季节种植,春天收取蚕丝,秋天...

相命肆农耕①,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②。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③。路荒暖交通④,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⑤,衣裳无新制。童孺纵歌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和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注释:①肆:致力。②艺:种植。③靡:没有。④暖:遮蔽。⑤俎豆:祭器。)

10.(2).桑树竹林垂下浓荫,豆谷类随着季节种植,春天收取蚕丝,秋天收获了却不用交赋税。

13.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给自足,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相命肆农耕①,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②。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③。路荒暖交通④,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⑤,衣裳无新制。童孺纵歌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和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注释:①肆:致力。②艺:种植。③靡:没有。④暖:遮蔽。⑤俎豆:祭器。)

10.(2).桑树竹林垂下浓荫,豆谷类随着季节种植,春天收取蚕丝,秋天... 30806072 2014-12-12

相命肆农耕①,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②。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③。路荒暖交通④,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⑤,衣裳无新制 ……此处隐藏7353个字……(2分)①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宁静②百姓能安居乐业③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2分,以上三点答出两点即可)26. D(2分)27. C(3分

(一 )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

19、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空格处填入短语。(2分)

发现桃花源——(▲ )——(▲)

20、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词。(2分)

⑴悉如外人( )⑵便要还家( )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

22、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 , , ;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4分)

23.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9.访问(进入)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20.(1)咸(皆)(2)延21.(他们)问起现在外面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

2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3.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

(2006年徐州市)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1)屋舍俨然: (2)鸡犬相闻: (3)咸来问讯:———— (4)皆叹惋: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问今是何世 ②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C.①不复出焉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①设酒杀鸡作食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2)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文:

10.下列诗(文)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2分) 【 】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李白《行路难》)

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陆游《游山西村》)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一)(12分) 7.(4分,每处一分,意思对即可得分)(1)整齐的样子(2)听到(3)都(4)惊讶,惊奇 8.(2分)答案:D 9.(4分,每句2分)(1)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知道魏、晋两个朝代了。(2)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10.(2分)答案:B

(2006年青海省1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任选两小题)。(2分)

(1)落英缤纷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便要还家 (4)及郡下,诣太守

12.下列句子中诵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B.处/江湖之远/贝IJ忧其君。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3.文中描写“世外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语句有哪些?(用原文回答)(2分)

14.用简洁的文字写出“渔人”的行踪。(2分)

发现桃花源—→ —→

15.请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2分)

原文:黄发垂髫,并怡然白乐。 译文:

16.作者生活的时代,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可是作者描绘出了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请想一想并写出作者写作的意图。(2分)

17.每个人都曾构想过自己的理想,请用恰当、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你的理想王国。

11.(1)落花(坠落的花瓣) (2)与世隔绝的地方 (3)“要”通“邀”,邀请 (4)到12.C1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14.访问(探访)桃花源离开(辞别)桃花源15.老老少少都自由自在.逍遥快乐。 16.一是表达对黑暗社会的不满。二是寄托自己的理想:生活在一个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理想社会中。17.略。

2006年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中考语文试题(课改卷))

(一)(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6.在原文划横线的空缺处填写原句。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交通: 户:

8.甲、乙两文都反映了古人对人类美好社会的追求,不同的是,甲文对理想社会进行了 ,乙文则是 。

9.乙文中与甲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相对应的句子是 。

10.概括甲文的大意

(一)6.讲信修睦 货恶其弃于地也 7.交错相通 门 8.描写 阐述 9.老有所终 幼有所长 10.描写了桃花源优美的环境和幸福的生活

(07重庆市,15分)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悉如外人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文: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

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

1.(3分)(1)类(2)全 ,都(3)邀请( 每词1分 )

2.(2分)A( 古义 ;B 交错相通 :c 与世隔绝的地 方 ;D 不用说,更不用说.今义

3. (4分). (1分)老人和孩干们个个都安闲快 乐,或: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显得心满意 足 。(“黄发垂髻 ”1分 ,“怡然自乐”1分)(2 )渔人把自已听到的事-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或:这个人为( 他 们)详细 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具言”与“所闻” 各1分, 其中“ 所闻 ” 译成“ 知道的”或“见闻的”都得1分 )4.(2 分)热情好客;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意合即可〕5.(4分)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 有 战 乱)的向往 , 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意合即可。 〔 “和平”与“平等和谐自足 ”两点每点各2 分 )

《桃花源记阅读题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