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文献读书笔记
会计学是当下非常热门的一门学科,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会计文献读书笔记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会计文献读书笔记一实证会计研究方法是从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当时一批年青学者将弗里德曼所创实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引入到会计理论研究领域,从而促使了实证会计研究的兴起与实证会计理论的形成。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会计学者开始运用实证会计研究方法从事会计理论研究,经过近十多年的努力,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而言还存在很大差距。
这篇文献是有关实证研究方法中的经典之作,他首次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会计收益数据的信息含量进行了检验,开创了会计研究领域的新方向,提供了研究会计问题的新方法。通过读这篇文章,让我了解了早期西方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线索和发展思路,从而让我对怎样研究我国会计理论有了更深入的思考。那么,我将通过这篇文章记录下文献的基本内容,结构,然后写上自己对实证研究方法的思考和我能加以利用的方面,以便对以后的阅读提供便利的途径。
一、文章的基本结构,主要内容
这篇文章包括引言、经验检验、数据、研究结果和结论五个部分。他逻辑结构是很有层次的,很值得我们进行学习。论文的引言部分主要描述当时对会计收益数据有用性的争论,作者认为争论的原因在于没有经验数据的支撑,并提出可以从会计收益数据发布前后的股价走势来判断会计收益数据的有用性,从而确立了整篇文章的主旨。论文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可以分为一个大段,主要包括如何对所使用的理论依据、变量、样本,数据的标准进行选择,以及指导我们了解了如何对数据来源和变量的结果进行统计。论文的第四部分“研究结果”包括假设、对假设的检验结果,然后通过对检验结果的分析指出检验结果的显著性同研究设计本身的局限性。论文的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认为会计收益数据是有用的信息,但是由于有其他竞争性的信息来源,让会计收益数据的信息含量受到了影响。最后作者还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对研究方法进行改进的思路。总体来讲,该文献的基本结构兼有科学性、明晰性和实用性于一身。这种运用经验研究方法被研究会计问题的会计研究者广为采用,成为经验研究论文结构的主要范式。
本文正文部分的内容是本文的精华之处,本文具有选题的热点性,变量设计的巧妙性,方法的创新性,样本的可比性和数据的可靠性,最后顺其自然的引出了本文作者的观点,让读者引起共鸣,引发思考。
二、文章的可读处
(一)作者通过变量的设计的确定了研究的主题。
文章首先引入资本市场有效性假说。资本市场有效性假说的定义是:在资本市场上总会有一些投资者愿意付出一定的时间和金钱来收集和分析有关信息,从而做出更优的投资决策,这些投资者比其他投资者更有信息优势,这些资本市场上的操作会让收集的信息迅速反映在资本资产的价格中。当有大量的这种投资者时,资本市场会非常迅速地调整资本资产的价格,使这些投资者不能获取更多的非正常报酬。根据上述理论,作者提出可观测的股票价格波动与信息发布之间存在联系的观点,指出联系可以证明会计收益所反映信息是有用的,从而将会计收益同股票价格联系起来进行研究。作者通过构建市场预期收益的两个选择模型来考察市场对会计收益数据是如何反应的。从而对会计收益与股票价格之间关系进行研究,区分对于特定公司证券价格有影响的特定信息和对所有公司证券价格有影响的系统信息。
(二)方法运用的独特性
在文章中,鲍尔和布朗把影响公司盈余的因素分离为系统因素和特定因素。系统因素影响所有的公司,这样某公司上一年的盈余和其他公司上一年的盈余,可以通过这种特定方式进行联系。如果这种联系是稳定的,可以将这种稳定的联系用固定的函数形式表现出来,此时可以根据其他公司的收益得到某一公司当年收益的条件期望。这样,未预期盈余变动可以通过计算实际收益的变动与条件期望变动的差异得到估计,并把这个差值定义为当前收益所传递的信息含量。同时作者假定:由企业财务及其他政策改变所导致的盈余变化,在第一次估计前已经被收益的平均变化所反应,即宏观经济和政策改变同时影响企业收益,可以将其进行联合估计。
对未预期盈余的估计,作者首先采用最小二乘法求出每个样本公司每年的盈余变化和市场盈余变化的线型回归系数和截距项。再将市场盈余平均变化作为自变量代入上述过程得到的回归模型,计算出盈余变化的预期值。最后未预期盈余变化值(预测残差)即为盈余变化的实际值减去盈余变化的预期值。从未预期盈余变化的估计中可以发现作者是剔除了市场效应的,即不考虑系统因素仅考虑特定因素。这种公式的运用对我以后进行实证论文的撰写提供了方法性的指引,本文作者的这种方法在当时很是新颖,对于初读研究生的我非常有启示。
(三)提出研究方向的不足
虽然该文献的研究方法具有相当严密的逻辑性以及研究结论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在文献的最后作者还是非常大胆的指出了研究中的一些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如没有考虑月末发生交易时股票价格同时变化、数据中存在误差、股价的离散性、“预计误差”模型的无效性、收益预期误差的系统偏差等。除了作者指出的局限性外,还指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如市场如何预测净收益的变化、中报或股利宣告的作用、中报与年报的成本以及未预期收益变化程度和相关股票价格调整程度的定量关系等。
三、《评价》对我的启示
运用实证方法解决当前热点问题是值得我学习的。该文献运用的事项法以及相关的财务和经济学理论的学习和应用相对而言是一个比较容易的工作。在中国,只要以中国的特色为经,以国际文献的热点课题为纬,去回答国际文献无法回答的问题,就可以了。还应该学习的是文献研究方法的创新性,鲍尔和布朗因为运用别人没有应用的研究方法去研究一个广为争论但一直悬而未决的热点问题而一举奠定了该文献的地位,与他们处于同一时代且同样接受过系统的财务和经济学训练的学者不在少数,但鲍尔和布朗为什么却成为第一个运用那些系统知识来分析会计问题的学者。所以在以后论文的撰写时候要发散思维,争取诠释一些前人没有的名词,运用新的思考方式来为会计理论研究做出贡献。
会计文献读书笔记二本文介绍了笔者在读完由魏明海、龚凯颂主编的《会计理论》一书后对书中主 要观点的总结及启发。透过会计理论发展的历史,研究会计理论面临的现状, 提出对会计准则制定过程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会计理论;会计准则;发展
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是马克思关于认识论的经典论断。同样会计理论的发展也遵循这样的认识规律。尽管会计是因为它的实用性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它是建立在理论体系或者概念框架的基础之上的,即会计实务的形成和发展有其理论和方法体系作为支撑。随着契约精神、组织设计和市场经济的建立与逐步发展,会 ……此处隐藏1083个字……》,但人们还是发现其不能履行缩小会计实务上的差别和不一致、改进新问题领域财务呈报等使命。最终被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所取代。
(3)完善与提高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来,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作为一个民间组织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到现在FASB已经发布了150多项会计准则,这些准则在美国上市公司中得到普遍的应用,并对其他国家和国际化组织产生广泛的影响。
3、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理论
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是由互相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财务报告目标,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要素和财务报表的确认与计量等。其中财务报告目标是概念结构的起点,起着指引方向的作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连接财务报告目标与其他概念的桥梁;财务报表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是财务报告目标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财务报告目标的具体手段。建立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具有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应用的作用,从而最终指导会计实务。那么指导会计实务首先要明确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以更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具体有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大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效益大于成本等,要满足这些要求不仅需要市场的竞争与淘汰机制、政府的良好引导、法律法规的制定与落实还需要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良好的企业文化、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和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
明确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后就需要在具体的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与计量中将其落实以准确及时反映和监督经济业务。目前全球一般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企业财务会计的确认基础。我国会计亦是在四大会计假设的前提下,运用适当的计量属性以准确反映企业经济业务,服务于企业经济管理活动。
在财务报告中,企业要遵循充分披露原则,对外提供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文件,以便利益相关者做出经济决策。
4、管理会计与成本控制理论
管理会计是直接为企业内部使用者提供管理信息的会计,主要是一种对内报
告会计,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是管理学与会计学的结合,目前主要将其分为两大部分:基础性管理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新领域。其方法论主要为系统理论和非平衡理论。具体而言有五种方法:
(1)成本性态分析法;
(2)本量利分析法;
(3)边际分析法;
(4)成本效益分析法;
(5)折现的现金流量法。
其中本量利分析法中盈亏平衡点的计算与分析对企业预算和控制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成本控制就是在成本形成过程中,对各项成本活动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偏差,采取纠正措施,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其具有三层含义:一是对目标成本本身的控制,这与成本预测、决策、计划密切相关;二是对目标成本完成的控制和过程的监控,这与成本计算、分析密切相关;三是在过程控制的基础上着眼于未来,为今后的成本控制指明方向。具体控制方法有标准成本制度、生命周期成本控制、质量成本控制等。
二、读完《会计理论》后一些启发
1、关于美国公认会计准则制定过程的启发
美国公认会计准则的制定经历了以下程序:
(1)确定选题;
(2)成立专题小组;
(3)举行公开听证会;
(4)提出草案;
(5)进行投票表决;
(6)研究复审意见;
(7)对外发布。
以上每一步程序都有充分的时间保证,整个程序科学、严密、公开、谨慎,可以有效防止少数人操纵和垄断,保证会计准则的权威性和社会性。
我国会计准则在制定程序上参考和借鉴了美国并立足自身国情,主要分为四大阶段:立项阶段、起草阶段、公开征求意见阶段、发布阶段。尽管我国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尽量做到广泛征求社会意见,争取更好地涵盖各方利益,提高会计准则制定过程的公开性,但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程序仍存在的缺陷:
(1)会计准则制定者的代表性不够广泛。尽管吸收了政府官员、高等院校教师、机关部门的实务工作者参与,国内外专家也对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了咨询,但从整体上看,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并未将代表大多数会计准则使用者、影响会计准则运用较多的广大会计工作者吸收进来。会计准则最终发布与否由财政部会计司决定。
(2)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的时间不够稳定和明确会计准则制定时间不够充足,未给信息使用者及操作者充分的准备时间。
(3)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与相关法规协调不足。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制定内容都受到有关法律制度的影响,要使会计准则同相关的法律制度进行协调,就必
须将两者结合起来考虑。既要从法律制度制约的角度入手,使会计准则适应现有法规的要求,又要从会计准则的角度考虑,修改和重新制定有关法律,以适应会计准则的要求。
(4)会计准则制定的理论框架尚未明确。建立会计准则能否做到结构合理、体系完整、实施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论指导功能发挥得如何。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概念框架结构是对具体会计准则起决定性作用的理论文件,对会计准则的制定、修改起了很重要作用。但从我国现有的会计准则体系结构上看,尚无类似的理论框架,由于缺乏能够起理论支撑作用、便于会计准则制定者确定目标的理论框架,或缺乏会计准则的执行者进行信息加工和会计使用者进行分析利用的概念结构,从而影响了具体会计准则的质量及其使用价值。
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新环境,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明确会计准则制定的理论依据。要制定出结构合理、体系完整、实施有效的会计准则,需要被广泛认可的有效理论来作为指导。程序公平理论和程序低成本理论可作为会计准则制定的理论依据。程序公平指的是程序层面上的公平,要兼顾各方利益,广泛倾听各方意见。程序低成本即指会计准则的制定程序应符合成本效益原则。通过程序公平理论功能指导,在会计准则制定中运用一套完整、严格、充分、稳定的程序,以最大限度接受社会监督,使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充分吸收、采纳各方意见,最后发布的会计准则得到相关各方支持的程度大大提高,实际上降低了会计准则制定的交易费用,体现了程序低成本原理指导功能。
(2)进一步提高会计准则制定的透明度。透明化使会计准则的制订能够充分吸取各方意见,从而不断提高会计准则制定程序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民主化程度。 如完善会计司专门网站,将会计准则的研究成果和征求意见稿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在网上公布,这样才可能形成一种有效的交流平台,充分调动学术界和企业界参与会计准则制定的积极性,形成会计准则制定者与会计准则执行者互动的局面。
(3)推行听证会制度和决策的投票机制。目前会计准则的制定权和解释权都归属财政部,这样难免会因信息不对称产生时滞性的问题,或政府基于自身的利益而导致制定会计准则目标的偏离。因此只有适当增加会计准则制定过程的民主性、公开性,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到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才能使准则更具公认性与科学性,减少会计准则实施过程中的障碍。
文档为doc格式